中文  | 英文   您好,欢迎光临 [登录] [注册]
热线电话:0571-86134572
工作时间:9:00-17:00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当“创客”遇见“教育”

当“创客”遇见“教育”

责任编辑:大连日报   时间:2015-11-13   来源:教育信息化   点击数:1524

"你知道什么叫‘创客’吗?”“不知道!”“那你OUT(落伍)!

“它”最近很火。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到“创客”,并指出让“众多创客脱颖而出”;201514日,李克强总理参观深圳“柴火创客空间”;54日总理给清华学生创客回信;“创客空间”如雨后春笋……如今,这种打破专业、技术、人群壁垒的创新模式,不仅已经走入中国,并开始在一些高校及中小学的学生中兴起,甚至走进了课堂。“创客运动”,这一以融合、开放、实践、分享等为显著特点的创新浪潮,将使教育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又将给教育带来何种启示?来自被李克强总理点赞的大连众创空间的于晓晨将给我们带来他的分享。

  我们需要一个可劲“造”的空间

“创客运动”可以给教育带来一些很好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孩子应该从小就植入创客的基因,让他们愿意动脑,愿意动手,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让他们从小对科学、科技感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他认为“如果学生在一个很自主、很开放的空间里学习和创造,加上技术支撑和老师支持,他可以充分发挥创意。这样的环境还能更好地激发他的兴趣,培养他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此外,这个过程也培养他的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觉得‘创客空间’可能是一个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的平台。”“创客”文化和活动对教育来说意义很大:学校是个理所应当的载体,通过“创客”活动,孩子们可以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并且学习将一个想法从无变有,并慢慢实现,而这点恰恰是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

  想要“造”,别急  要先会用工具,认识材料

对比国内外,在美国5岁的孩子可以熟练使用各种工具;德国10年级的学生可以独立维修家用电器;而日本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剪纸等手工制作了。我们的孩子,在高中前很大一部分不会使用钳子,螺丝刀,万用表等基本工具;很多孩子没有创新,而是一味的制造别人做过的标准模型,甚至不会玩。

我们要把更多、更好、更有用的知识、科技、科学在孩子应该知道的时候带给他们。在新工厂我们开设了木头、纸、皮具、铁艺的课程,这不仅仅是传承东方的文化,更是因为在这些手作项目中会使用到各种各样的工具,对工具的正确使用,及掌握对制作物品的方式方法,对于创客来说是个最基本的前提,是个创新的基础;其次,工具的熟练使用之后是对材料的认识与理解,让孩子们去发现身边的材料,熟悉各种材料的属性,结合对工具的熟练使用,孩子们已经具备创造的必要因素了,加上孩子特有的创造力,各种创新的、奇特的、让人期盼的产品将源源产出。

创办少年手工坊与少年创客马拉松的活动,会更加激励孩子们对创新创造的渴望,用这种平台分享自己的产品,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在创作中的快乐,营造一种持续学习的氛围,鼓励更多的人加入。更多人的想法汇聚到一起,就会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引擎。

国际交流,让孩子们更多的知道国际上流行的技术,产业,课程。创客发展必须国际化。

  思考:学校能为创客做点什么?

创客空间仅仅是一个供学生课余时间动手造物、交流共享的加工车间,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新事物。对于学校,就是要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空间,并尽可能多的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如校本课程时间、放学或周末的时间等。同时还要具备一些常见的加工工具和材料,这里的工具还指相应的学科知识。

其实,作为学校最大的支持就是要能“忍受”孩子们“浪费”时间,“忍受”孩子们混乱的创造现场,“忍受”工具损坏而不抱怨。慢慢的你会发现,这些“忍受”都值得,当创意变为现实时,新的一批创客将在校园中弥漫开来,之前所担心忧虑的也将慢慢放下,当他们投入地创造的时候,他们会把工具视为自己的武器,会像士兵一样珍视它们。

“创客运动”流行于欧美国家的同时,也在中国的校园里兴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和一些中小学,有的创设了“创客空间”,有的开设了“创客”课程,呵护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为学生提供“让想象落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