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英文   您好,欢迎光临 [登录] [注册]
热线电话:0571-86134572
工作时间:9:00-17:00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中国“慕课”这四年,毕业了吗?

中国“慕课”这四年,毕业了吗?

责任编辑:教育报   时间:2015-12-15   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点击数:1495

2010年末到2011年初,国内多家网络媒体推出国外名校的“视频公开课”资源,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和热议。随后中国高校也按下了“慕课(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启动钮。

转眼四年过去,“慕课”的课程到达率如何?受教育者能力究竟有多大提升?如何开具受教育证明?如果按学分付费,还有人愿意接受吗?这些问题引发了对“慕课”发展的新思考。

改变--突破时空、贫富和地域的限制

记者在国内慕课最集中的平台之一——网易公开课频道看到,该频道汇聚了国际名校公开课、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TEDCOURSERA、可汗学院等慕课平台合计超过4500个课程和讲座。在刚刚过去的一周,最热的一门课程超过了70万人次观看。在网易公开课频道中,COURSERA也名列其中。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慕课网络平台之一,创始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计算机科学教授,已有超过700万来自全世界的学习者。

20135月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中国大学就陆续加盟COURSERAedX,推出多门面向全球的慕课课程。同年10月,清华大学推出国内慕课平台——学堂在线。

“不得不承认,慕课几乎一夜间改变了国内传统教育模式。”清华大学电机系副教授于歆杰开设的《电路原理》是清华推出的首门全球慕课,从201310月份在“ed X”和“学堂在线”两大平台同时上线至今,已有超过6万人从中受益。不少学生认为,慕课使人们不用交学费就可以获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没有了时空、贫富和地域的限制,让成千上万甚至十几万人一起学习一门课程变成了现实。

“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教育公平,让全世界的学生都能上我们清华的课。”于歆杰是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也是他参与慕课的初衷。据了解,早在2007年,于歆杰及其团队就开始将全部课程的录像在主流网站发布,并且得到了极高的点击率。当慕课开始“流行”后,他们发现这个平台要比传统公开课更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于是他们开始了新一轮的摸索尝试。

“慕课的制作过程非常辛苦。如何面对镜头流利讲解,如何把原本90分钟的课堂转变成一段段5分钟左右的小故事。无论是起承转合还是每个细节都非常关键,也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面对媒体,于歆杰回想起最初的日子,觉得确实辛苦但又收获良多:“意识到课程的组织形式与以往大不一样,因为知识点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应该是一种树状关系。”

据悉,为了能让每一节慕课精益求精,一个完整的慕课视频制作就像拍大片一样,有人做灯光,有人做后期制作,有人做动画等等,国内重点高校一门课的平均投入超过10万元人民币,而在美国,顶级课程的投入最高能折合为上百万元人民币。

挑战--平台无法评估市场需求

慕课改变的不仅是学习形态,还让学生们对名校和名师有了比较,推动了国内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创新。

“在传统校园里,你只能听本校或同一学区(比如大学城)的老师的课程,但在慕课上,哈佛、麻省理工任你选择。”华南理工大学一位老师感慨说,与名校老师讲同一门课程的老师难免会感到竞争乃至生存的压力。

“我们认为慕课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个平台和课程不能分开。”国内一位慕课教育的积极推动者把慕课平台比喻为高速公路,“课程”就是“上边必须跑得起来的车”,所以慕课发展的理念应该是和课程一体化发展,做到线上线下的结合、教和学的结合、主动和被动的结合。

然而,被寄予厚望的慕课本身,它在国内的发展是否就一片光明?

从以往的数据分析来看,能坚持把一门慕课读完的人只占注册人数的一小部分,半途而废的人一直是大多数。比如,北京大学在COURSERAedX的上线课程吸引了8万多人选课,大约有四五千人参加了考试,最后约1500人拿到了证书。

“学生们拿到的证书并不能在找工作时帮到多大的忙。”李霖说,在职者也许更凭兴趣地学习,但学生群体确实要面对“应试”“找工”等不少现实问题,而这些就必须要有更高的层面把慕课带入整个体系中,这样才能指望这个群体变大,才能反作用于教育改革,起到正向作用。

根据果壳网的统计,目前98%的人在慕课免费学习,但慕课如何生存?会不会昙花一现?

据悉,国外慕课的讲座、视频都是免费的,但如果学习者希望获得证书就要缴纳费用。通过收费,COURSERA等慕课能保持业务的可持续性。

此外,在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新媒体论坛上,清华大学两名在校学生张琛、杨扬在他们的《“MOOC”困境:发生在知识分享中的媒介市场效率问题——基于清华大学“学堂在线”网站的数据研究》中还指出,高注册率、低成功率问题将会成为未来制约慕课全球发展的主要因素。

张琛团队通过数据抓取后认为,“学堂在线”目前的运营模式实际处于市场无效率状态,呈现出“二八定律”特点,即20%的受欢迎课程占据了该平台80%的用户点击量。

“在线教育本身具有开源特性、面向全球学员,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对目标国家或地区人们的需求进行准确把握,也就没法及时进行教学资源调配。”张琛说,学堂在线的媒介平台无法实现对市场需求的评估,这直接导致其最后上线的内容无法满足最大数量知识消费者所构成的市场。

展望--“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

中国慕课未来能否破解这些挑战?

今年428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下称《意见》),肯定“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的兴起,“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

教育部也认为,不分学籍、不限年龄地域等资格、几乎所有人都能上线收看、并报名参加课程的“慕课”,正在使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对于慕课的盈利问题,在这份新出台的《意见》中,教育部要求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模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并坚持以“公益性服务为基础,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意见》提出“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针,允许民间平台营运方,共同参与高校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建构和推广的环节,“来得及时,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在从业者看来,未来高校和教师的主要角色,仍然是提供教育的内容;然而课程的推广、调查反馈数据的应用和解读,乃至于课程的国际化推广,都可以由课程平台的营运方来承担,并且展开市场化的竞争。

“有人说慕课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颠覆,也有人说它是对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但慕课到底是什么?”业内人士认为,了解的最好方式或许是真正学或教一门慕课课程,毕竟站在岸上,永远无法体会游泳者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