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教育需要精准发力
当前,随着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学界业界纷纷响应,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激发了社会活力,释放了巨大创造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与此同时,校园创客在我国各类学校中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出。不完全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5年7月,全国学生参与创业达42.3万人,同比增长6.8%,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面对如此庞大的青少年创客群体,如何更好地实施引导和教育,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当中的利与弊?记者就创客和创客教育发展的有关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创新教育专家高云峰。
“创客”的定义
——我国的创客实践更为生动,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众创生态系统,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创客的概念很早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可是受到时间、地域和技术条件的影响,学界业界对此各有看法,目前并没有一个最为权威的定义。
高云峰认为,创客的发展从李克强总理提出“众创空间”开始,进入了中国化的实践时期。创客可据此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狭义的创客,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广义的创客,是各类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人群。
“广义上的创客有更为全面的社会角色。”如今,全球创新的式样在变,创新所赋予的时代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受到创新、创业热潮的驱动,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大国,我国的创客实践更为生动,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众创生态系统,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高云峰认为,当前创客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与实践共同存在,因此创客教育的范畴也就有很大不同。针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创客教育,与针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创客教育,应做一些侧重不同的区分。
广义上的创客文化是社会化的,创客教育指向性更倾向于创业教育。狭义上的创客文化更为纯粹,更聚焦于创新活动本身,更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创客们。
“界定好创客的含义,有利于不同学段的学生明确目标。”高云峰指出,现在一些地区和学校片面地把创客教育理解为是让学生们放下课本,出去创业挣钱,其实并不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趋势。我国发展创客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客教育大有裨益
——创客教育不应该被狭隘地理解为是一门技术教育或学科教育,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创客教育是创客培育的过程。在创客实践中,在校学生是创客培育的最大群体。现在流行的学界观点认为,学生更多被看作是创作者而不是消费者,学校也正从知识传授的中心转变成以实践应用和创造为中心的场所。
现在,教育界加大了对创客教育的关注,但高云峰认为,创客教育不应该被狭隘地理解为是一门技术教育或学科教育,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他通过目前国际教育界流行的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对比,研究如何让学生在利用前沿技术“玩创新”和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升创造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高云峰发现,创客教育和活动明显可以降低STEM起步阶段开展难度,对于平缓初始阶段的学习曲线大有裨益。并且,数字化的设计手段有利于迭代开发,普及工程知识,弥补目前学校工程类老师和学习课程的不足。
目前,我国在校老师一般都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背景,但不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良好的高级编程能力。“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种分割会影响到学生创新教育。”
高云峰建议,创客教育要吸收STEM教育的精髓,借助高效的数字化设备(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和开源硬件等),设计更为实用的课程,让学生看到学科之间、学科与现实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创新开发技能。“既要深入开展学科综合,在学生的创造实验中设置更多STEM课程,又要大力推广数字化设备,让创客教育成为学校开展STEM教育的有力抓手,做到‘STEM为本、Maker(创客)为用’,保证学生学习创新的可持续性。”
创客教育要避免以偏概全
——制约创客教育发展和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障碍,仍是创新者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在数学、力学、材料、结构等知识上的缺陷。
但是不是过分强调创客教育的作用就好呢?高云峰并不这么认为。
高云峰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在创客教育活动中,学生经过一定阶段的顺利学习后,学习曲线并未继续向上,而是出现了明显的拐点现象。
“数学和物理等基础知识的欠缺是直接原因。”高云峰强调,无论创客教育的课程还是老师,都可以通过标准、资金、制度去完善,但制约创客教育发展和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障碍,仍是创新者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在数学、力学、材料、结构等知识上的缺陷。
“基础学科到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够放松,创客教育不能只做不学。”具有多年科普工作经验的高云峰,多次担任全国科技竞赛评委、命题人,曾参与了我国举世瞩目的太空授课的方案论证、实验道具制作、授课讲稿编写等工作,其设计的“纸桥过车”“弹簧秤称大象”“手机吊冰箱”等科学实验在主流视频网站点击率过千万,有很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高云峰认为,“现有的创客教育,不管是高校还是中小学,都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课程体系,大部分还处于对科技应用的松散实践阶段,不能取代学校的系统化教学。应加强基础学科的建设和培养,形成一套适应创客教育发展的教学方法。”
2014年,高云峰和他的科研团队提出的“群体创新空间”理论,特别注意加强基础学科与应用技能的联接,不仅实现了“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的学习方式,还强调在情境化的创新空间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游戏等形式接受科学教育,极大地提升了学习者的创造力,其在北京、柳州等地的实践,入选了今年的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在谈到创客教育的未来时,高云峰希望继续获得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我们要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健全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能力等关键环节融入更多社会要素,更好地造就一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