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重新思考学习方式
当下的儿童所经历的生活和学习与我们成人已是截然不同了。对于儿童来说数字技术已经是其生活的一部分,而对成年人来讲,是我们在“使用数字技术”,而且大部分成人存在技术使用的障碍。因此,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视角来看待数字时代的儿童。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在其诗歌《昨天的名字》中所写的:“不要用自己的学识限制孩子,因为他出生在与你不同的时代。”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与开放大学教授克拉夫特(Allna Craft)在《创造力和教育的未来》中特别指出,数字时代的儿童与青少年具备四个关键特征:多样性、娱乐性、可能性和参与性。也就是说,数字技术为儿童生活带来丰富的多样性,促进儿童不断自主建构,娱乐成为生活的延伸。各种数字设备,为儿童高度的参与性创造了大量机会。数字技术所营造的环境为儿童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比如自由的广泛选择、与他人合作、学中做与做中学、实现想法等。当然,克拉夫特的这些研究还不能完全概括数字时代儿童的特点。不过,我们已经能很明确地看到,当下儿童的成长环境以及其个性需求已经和我们当年不一样了,我们不能再用昨天的逻辑来思考、研究今天的问题。
比如,关于数字阅读。基于传统纸媒阅读与学习理念的人,大多认为儿童应该拒绝电视和网络。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着数字原住民的教育,普遍认为纸质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但伴随着纸媒与电子媒体成长的数字时代儿童的观点却截然不同,他们完全接纳和喜欢电子阅读,认为电子书“成本低,节省纸张,非常环保,又便于携带”“互动性强,便于随时随地下载,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改变字体的大小和颜色”,等等。
因此,面对数字时代的儿童,我们必须具备理性精神和开放的心态,不能非此即彼,用极端的观点对待他们。我们应该把儿童放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中来认知,把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有效融合,用混合式、融合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儿童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引领数字时代的儿童健康成长。
课堂,设计新的学习路径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融入,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基于互联网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学习、在线课程学习等学习模式将越来越多地走进校园。因此,我们需要研究新的学习路径,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
学习理论指出,学习通常要经过“吸收”与“内化”两个关键阶段。传统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吸收知识,课外通过做作业等形式内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实际上,知识内化阶段对学生来说面临的困境很多,需要教师及时指导。鉴于此,我们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借助互联网技术,把“吸收”与“内化”两个阶段的学习进行“翻转”,即课下“吸收”,课上“内化”。这样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翻转教学流程、教学理念、师生角色、教学模式等,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在线学习与面对面教学的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个性化掌控学习。
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通过三个阶段设计新的学习路径。第一个阶段“内容设计-开发课程”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的呈现,以确保课程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基本上能够学懂。第二个阶段“自主学习-问题反馈”追踪学生自主学习的路径及效果。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还要关注学生课前学习反馈环节。教师设计微习题和学习反馈单,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通过网络在线反馈系统轻松地掌握学生学习的科学数据,为课堂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第三个阶段“展示交流-拓展深化”实现教师的个性化指导。这一阶段的重点任务是师生共同交流,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展示,检验课前学习的质量,并在师生多向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深化和拓展学习内容。
在这个新的学习路径中,前两个阶段在课外完成,第三个阶段在课堂完成。需要说明的是,新的学习路径并不能完全取代原有的学习路径,也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课程内容,而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路径进行必要的补充,针对课程难点、重点和核心知识,基于“微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前置学习。
总体而言,我们需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翻转学习”,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探索新的学习路径,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质效。
课程,与生活深度关联
脑科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和技能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才会更容易被理解,知识也只有在联系中才能显现它的意义。从儿童认知世界的特点看,儿童认知世界是整体的、不分离的,是生活的,是真实世界的,更是经验的。同时,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他们对这个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在现实生活中去感知体验。因此,学习不应该局限在个人的头脑中,应该将问题置于一个真实的世界去理解、去解决,学习必须与生活连接。构建与生活关联的课程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将为课程与生活的深度关联提供更多可能。
项目型课程就是连接生活的课程,目前这种课程形态在欧美发达国家运用广泛。项目型课程是学生围绕复杂的、来自真实世界的主题,并在精心的学习设计基础之上,师生共同进行较长时期的基于现实生活的开放性探究。也就是按照“主题-探究-表现”来进行统整式的跨学科学习,学生可以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综合素养。
笔者曾有幸代表中国参加“第五届微软全球创新教育大会”,在与全球300余名教师交流与竞赛中深切地感受到,在欧美发达国家,“协作学习和合作学习”已是学生天然的学习方式,“基于项目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已是学校基本的课程形态,“用技术支持学习”突破学习困难已是教学中常用的学习方法。
因此,构建基于现实生活的项目型课程,让学生将知识和技能置于一种真实的背景中去学习和运用,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师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是“互联网+”时代需要重点关注的课程形态。
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发挥技术的什么作用?总结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主要是发挥技术的“沟通媒介”和“脚手架”作用,为师生搭建沟通平台和提供支架工具,让技术成为问题解决的工具,支持学生的学习变革。通过学习社区、视频会议、即时通等工具为师生搭建交流沟通平台;通过概念图、图表、可视化工具、超媒体等支架工具为学生提供“脚手架”,让学生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深度学习。
在实践中,我们首先是推进新技术支持的全科教学运用。在语文、数学、科学、英语、音乐和美术等学科中,整体推进以智能终端、无线互联等新技术运用为特征的课程改革,让新技术的应用改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构建数字教学文化,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然后是开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在线课程,构建混合学习模型。如,根据小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依据学科课程特点开发在线课程,建立“网络在线学堂”,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和线下学习的环境和学习资源,开展混合学习,并通过学习分析,给学生个性化指导。其次我们变革学习媒介,推进数字教材建设,让“动”起来的教材记录学生的学习路径,让学生参与体验式的自主、互动、探究的智慧学习。
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理想境界是:我们眼里看到的是“人”和“课程”,聚焦人的发展和构建能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综合素养的课程体系,数字技术应该“像空气一样”自然地浸润到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凸显人的发展和课程的构建。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需要我们变革思维方式,重新思考教育内部各要素的内涵,赋予教育新的活力,从而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
(作者简介: 唐晓勇,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